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王阳明心学真的是佛家思想的演变吗?心学的源头在哪里?!

王阳明心学真的是佛家思想的演变吗?心学的源头在哪里?

时间:2024-04-30 00:15:44 来源:万象更新网 作者:娱乐 阅读:257次

王阳明心学真的是佛家思想的演变吗?心学的源头在哪里?

来源:雪球App,王阳作者: 道简视野,明心(https://xueqiu.com/1139613716/162206327)

  在我的学真想的心学现场讲座中,经常会有听众问到样一个问题:王阳明心学真的佛的源是佛家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?

   遇到这样的问题,我一般都会都会反问一个问题?

   王阳明被儒家尊称为儒家的家思四大圣人之一,他在去世几十年后,演变又被祭祀于孔庙之中。头里如果他的王阳思想是佛学的传承和演变,那儒家的明心那些知识分子,大儒们岂不都糊涂了吗?

  但这又是学真想的心学一个重大的问题,本文就仔细聊聊王阳明心学思想到底来自于哪里?

   首先,佛的源摆明观点,家思我个人认为:王阳明心学是演变以儒家思想为基础,借鉴了一些佛家和道家思想,头里但其思想本质是王阳儒家思想。

   这时,可能会有人说,借鉴了一些佛家思想,这不就是佛家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吗?如果这种说法成立,那老李的儿子小李在成长过程中,受了隔壁邻居老张叔叔的一些思想影响,那你说小李是传承了老李家的香火,还是传承了老张家的香火?

   同一环境下,不同思想之间相互影响,借鉴,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佛学思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佛家思想从儒家思想中也借鉴了很多内容。

   我们先来聊聊另一个相关的话题,中华数千年来,儒,道,佛,法等多家思想,到底哪个是主流思想,哪种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最广呢?

   自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开始,到清朝末年,两千多年的时间内,儒家思想,以及北宋开始出现的宋明理学(也叫新儒学,王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),一直都是中华思想中的正统主流思想,这是事实所在,不容质疑。

   例证很多,随便举几个例子,1,汉朝逐渐开始的科举考试,到隋朝定型,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,考的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和经典。就像我们的孩子现在学的教科书内容一样。

  2,现在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,也主要是在推广儒家文化。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儒家思想的展现,比如每年9月28日社会公祭孔子,比如在国际上推广建设孔子学院等。

  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,儒家思想体系,,特别是在宋明理学(新儒学)诞生后,整个体系博大精深,上至宇宙发生观,中到社会管理,人伦序俗,下到个人修养,再到生死观(如天人合一,夭寿不二,参赞天地等),每部分内容都是成系统,成体系的。

  乾隆年间编撰的《四库全书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,其中“经”部分就是专门收集儒家经典。其他各家思想则都归于“子”部分中。


   有人会问,为什么100年前新文化运动中,对儒家的思想的批判那么多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,在一个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。不批它,那批谁呢?

   王阳明心学的源头来自于孔孟

   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,大致可分成两大部分,一、心性儒学,侧重个人修养。二,社会儒学(或叫经世致用儒学,或社会政治儒学),侧重社会管理。

   但在孔子之前,儒家思想已有一些基础,只是不成体系而已。其中,心性儒学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相传授受的“十六字心诀”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

   那时,已经开始讨论人心和道心的问题。

   孔子对天命、人性和生死问题谈的不多,并不是孔子不懂这些。

   孔子曾说:敬鬼神而远之。未知生焉知死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天何言哉。

   因为孔子当时的社会,礼崩乐坏,战乱纷繁,民不聊生,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,孔子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社会,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。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,先解决温饱再说,其他都先“靠边站”。

   但孔子不愿多说,不代表他的弟子们不说。

   孔子的弟子从曾子开始,提出诚意,正心。子思则提出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等。

   直到孟子出现,孟子是当时儒家思想心性之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。


  我们知道,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。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在48岁时,对心学思想的总结升华后,才正式提出的,是阳明心学理论的高阶阶段。

   阳明先生在五十岁以后专弘“致良知”一说。他慨叹道:致良知三字,真圣门(即儒门)正法眼藏;我此良知二字,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;某于此良知之说,从百死千生中得来。

   那么,良知二字从何而来。是从孟子而来。孟子去世四百年后,佛教思想才开始逐步传入中国。

   孟子说:不虑而知,良知也。不学而能,良能也。

   意思就是,不用经过思考的知,是良知。不用去学习,就能掌握的的能力,是良能。有人会问,真有不需要学习就能掌握的能力吗?当然有,比如婴儿吃奶。

   其实,这也是西方哲学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。即人类的知识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,到底是从哪里来?在西方哲学史,基本分成两大派,唯理论派和经验论派。

  支持唯理论的有:柏拉图,,斯宾诺莎,莱布尼茨等

  他们认为: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理性,这种理性是神明或上天给予我们的,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领,正是这种理性使我们能够获得知识。

   支持经验派的有培根,洛克等,培根就是提出“知识就是力量”的人。经验论,顾名思义就是认为知识是起源于经验的理论,经验论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天赋的理性,或者即使有也不能成为知识的源泉,真正的知识必然来自于经验。

   我个人觉得,在对《大学》“格物致知”的解读上,在治学方法上,朱熹有些倾向于经验论,孟子的尽心知性,王阳明的良知之说则倾向于唯理论(或天赋论)。佛陀说“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”,人人皆具佛性,也是倾向于唯理论的。

   在孟子看来,良知、良能是人依靠天赋带来的,是先天就有的。

   《孟子尽心篇上》中讲到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

   孟子在此提出了尽心、知性、知天、存心、养性、事天、修身、立命等八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

   尽心则可以知性,知性则可以知天。所以孔子也曾说过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?”

   性与天都是形而上的,性就个体而言,天就宇宙而言。知性则明明德,知天即知天命。

   我若知天,天当知我。

   在甲骨文中,“天”字象形正面站立的人。天就是站立的人。君子当效法天,故孔子在《易经》中说“天行健,君子当自强不息”。

   这是儒家思想中,孔子和孟子对人性,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,是儒家思想的人生哲学部分。

   经常听到有外国人说,中国人没信仰,人怎能没有信仰呢。只不过,中国的信仰确实比较复杂。

  但信仰分为宗教信仰和思想信仰两种,中国人缺有神论的宗教信仰,但中国人是有思想信仰的。在中国人内心中,最普遍认同的,最朴素的信仰是天,道,天理,良知。

   如果非要在这其中,再选出一个最基础,最早产生的信仰,那就是“天”。就像中国人被突然吓一跳,脱口而出的是“天哪”,就像西方人脱口而出的“my God”一样。

   在佛教禅宗中,有明心见性之说,这四个字,在当时翻译佛经时,有没有借鉴孟子的尽心知性之说呢。我们知道,禅宗实际上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后,形成的中国本土化佛教。

   那么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“心”呢?如何才能做到尽心呢?

    在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中,孟子提出了心的四种属性,就是恻隐之心,羞恶之心,辞让之心,是非之心  。

  并对应的提出四端之说,端就是源头、种子的意思。即; 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

   意思就是,同情心是仁的发端;羞耻心是义的发端;谦让心是礼的发端;是非心是智的发端。

  这四种心,就是儒家思想中“仁义礼智”的发端和种子。

    也是孟子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的发源和种子。

    这四粒珍贵的种子,是天赋给人的,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。换句话就是说,良知是人人都有的。

   但是,既然人人都有,为什么不同的人在成人后,良知的发用和体现却不一样呢?这和种子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有关。

   如何对待种子,大家都知道的,不需要你去揠苗助长,也不需要你去过分照顾。只要给它适当的、正确的成长环境,它自然而然就会生根发芽,成材,甚至成为参天大树。

   所谓“尽心”,就是要让这四粒种子在你心中尽可能的生根发芽,尽性的生长,直到让你的心中充满了仁义礼智,充满了良知。

   尽心后,你才能知性,知道本性后,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天命。

   这就是《中庸》开篇所说的“天命之谓性”,每个人到这个世界,都是带着上天的使命而来,但天不言,天并不会直接告诉你,你的使命是什么,而是以一种隐形的方式,把你的天命赋在你的本性中了,要想知道天命,就必须先认识你自己,知道你的本性。

   我想,不会有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天命吧?知天命了,你才会真正知道你的价值,你生命意义所在,才会顺天命而行,才会心安,才会成为圣人,才会最终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,才会达到人身体虽死,但精神不朽的境地。

   人人都生而拥有这四粒种子,用心去培育这四粒种子,让良知成为内心的主宰,这就是成为圣人的道路和方法,不需要再向外去索求。也就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所说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”。

   所以,王阳明才会说自己的学说是直承孔孟,是圣门(即儒门)正法眼藏之学。

 综上所述:王阳明心学怎么能是佛家思想的演变呢?

    当然,你要说一点关系也没有,这也不符合客观事实。因为并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,是文化的自然属性,就像任何一个人,多多少少说都会受到身边的人影响一样。

    佛教思想传到中国后,就和中国本土文化,涤荡数千年,他们之间相互在影响,相互在融合,宋明理学中就能找到道、佛思想的影子,同样。佛教也在不断的被儒、道思想所改变。

    但无论怎样被影响,任何一家思想能传承千年,而不被“吞并”,一定是有特殊的价值意义,有其本质的区别。

   良知的作用是什么?如何致良知?

   在阳明心学的四句教中:知善知恶是良知。良知就像我们内心的常驻法官,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干净利落的、准确的告诉我们是非对错,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,游刃有余的去做事情,无论结果如何,都能心安理得。

   完美的人生,难道不就是如此吗?

    那么既然人人都有良知,为什么有些人,良知的发用只能体现一部分,甚至体现不出来呢?那是因为他们的良知被遮蔽了?被什么遮蔽了?如何去除这些遮蔽呢?这就是致良知的内容了,如何致良知?且听下回分解。

 喜欢我的文章,请转发,并点击关注,阅读更多精彩文章。

 THE  END,感谢有你!

原创不易,欢迎转载!

我的公众号:道简视野

(责任编辑:百科)

相关内容
  • 解读QQ阅读 vs 微信读书:同一母体下的不同成长方式
  • 绿色征途手游折扣平台-充值折扣最低5.3折
  • 花了几个通宵整理的,实用的淘宝直通车技术100问
  • 死神vs火影jojo神明改
  • 摩尔庄园精灵怎么放生?放生精灵具体步骤
  • 烟雨江湖冷月门派任务插花攻略
  • 【攻略篇】联盟螳螂符文、出装、思路、技能解读
  • 《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》-读书札记
推荐内容
  • 烟雨江湖攻略支线大全介绍
  • 烟雨江湖墨门遗迹隐藏宝物攻略
  • 狩猎使命折扣版
  • 烟雨江湖聚贤山庄枭雄霸业任务该如何做 主线任务攻略讲解
  • 重装上阵核心介绍
  • 艾灸风热感冒怎么灸